那天办公室进来个家长,刚坐下就红了眼:“我跟他爸砸了 300 万,送孩子去英国读 QS 前 50 的硕士,GPA3.8,雅思 8 分,简历改得跟投行总监似的,结果胖东来的简历筛选都没过 —— 您说这世道,还有天理吗?”
我没急着安慰,因为这不是第一个来找我吐槽的。这两年见多了 “名校光环失灵” 的事,才明白:不是孩子不够好,是我们还在用十年前的 “名校 = 好工作” 逻辑,对抗现在完全变了的就业规则。
你以为名企难进?连胖东来都在挑 “百里挑一” 的人
先跟你说组扎心的数据:胖东来的录用率,不是 10%,不是 5%,是 0.68% 到 1.08%。换句话说,100 个人投简历,最多也就 1 个人能拿到 offer。
你别觉得这是胖东来 “装清高”,现在连超市收银、商场保安的岗,都卷到没边了。高盛的录用率 0.72%,比哈佛本科录取率还低;Netflix 招个基础运营岗,2% 的录用率,比考公还难;沃尔玛去年一个门店招 600 人,来了 2.3 万求职者,算下来录用率才 2.6%。
展开剩余79%最颠覆认知的是岗位要求 —— 以前觉得 “名校生去当保安” 是新闻,现在胖东来招保安,明里暗里要 “本科 25 岁以下”;便利店招个店长助理,都要 “本科以上,有团队管理经验”。不是这些岗位有多高端,是找工作的人太多了,企业自然就把门槛抬了又抬。
你花 300 万培养的名校硕士,跟一群本科毕业生抢同一个收银岗,企业凭什么选你?他们会想:“你学历高,会不会嫌工资低?干两个月就跳槽怎么办?” 反而觉得 “稳定、踏实” 的普通学历者,性价比更高。
别再骗自己 “学历贬值是谣言”,全球都在卷 “学历通胀”
很多家长还活在 “我当年考上大学就是铁饭碗” 的认知里,没意识到这二十年,世界早变了。
2000 年的时候,全球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只有 27%,那时候你读个本科,就算 “稀缺人才”;到 2021 年,这个比例直接涨到 48%—— 也就是说,差不多一半的年轻人都有大学学历,你家孩子的 QS 前 50 硕士,放在现在,顶多算 “标配”,不是 “顶配”。
再看美国的就业数据:2024 年应届生失业率 5.8%,平均一个学生一个月要投 45 份简历,比当年高考刷题还勤;MIT 的毕业生,以前是 “毕业即被抢”,现在只有 44% 能直接找到工作;连哈佛 MBA,毕业三个月还没工作的,从 2022 年的 10% 涨到了 23%。
不是孩子不够优秀,是优秀的人太多了。以前 “GPA3.8 + 雅思 8” 是王牌,现在这只是 “入门券”,你有,别人也有,甚至比你还有更多实习经历、更多技能证书 —— 学历早就不是 “护城河” 了,顶多是 “敲门砖”,还得看企业愿不愿意给你开门。
企业嘴上说 “看重能力”,实际先筛 “学历背景”
最让人无奈的,是企业的 “双面标准”。
你去看任何一家企业的招聘启事,都会写 “不限学历,看重能力”“英雄不问出处”,可实际操作呢?HR 拿到一堆简历,先按 “学校排名” 筛:QS 前 100 的放一堆,其他的先放一边;再按 “实习经历” 筛:有没有大厂实习、有没有相关岗位经验;最后才看 “你会不会干活”。
我认识个 UCB 计算机系的学生,GPA4.0,编程能力超强,自己做过两个小程序,结果投了 20 多家公司,连个正式 offer 都没拿到。后来跟一个 HR 朋友聊,才知道原因:“他学校是好,但没在大厂实习过,我们不敢冒风险 —— 万一他只会做题,不会跟团队协作怎么办?”
还有个留学生,QS 前 50 硕士,花 5 万找中介改简历,14 个月投了 700 多份简历,只收到一个面试通知。面试的时候 HR 直言:“你学历太高了,我们这个岗位月薪 8000,怕你干不长。”
你看,这就是现实:企业要的不是 “最优秀的人”,是 “最适配、最听话、成本最低的人”。学历高,反而成了 “原罪”—— 他们怕你 “眼光高”“不稳定”“不好管理”,宁愿选个学历普通但 “踏实肯干” 的,也不敢选你这个 “名校生”。
不是孩子没准备好,是教育和就业早就 “错位” 了
很多家长把 “孩子找不到工作” 归咎于 “实习不够”“简历没写好”,可其实,真正的问题出在 “教育和就业的错位”。
学校里教的,还是 “做题、考证、刷绩点”:老师告诉你 “多考一个证多一条路”“GPA 高就能申请好学校”;可企业要的,是 “你能不能上手做报表”“能不能跟客户沟通”“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”。
孩子在学校里背了一堆理论,学了一堆模型,可到了企业里,连 Excel 的高级函数都用不熟练,连跟客户打电话都紧张 —— 不是孩子笨,是学校没教这些 “实用技能”,也没人告诉他们 “找工作要先看岗位需求,再匹配自己的能力”。
所以很多名校毕业生一毕业就慌了: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岗位,不知道怎么写简历才能突出优势,不知道怎么跟 HR 沟通 —— 只能靠 “海投简历 + 祈祷”,运气好的能拿到 offer,运气不好的,要么裸辞在家 gap,要么被迫回国,跟国内的应届生一起再卷一次。
破局的关键,不是卷 1% 的名企,是找 99% 的适配赛道
其实,与其盯着那 1% 录用率的 “名企”,不如反过来想:我孩子的优势是什么?他能解决什么问题?哪个行业需要他这样的人?
我前阵子遇到个学生,本科是普通二本,硕士读的是传媒类,投了半年大厂没结果,后来转去做 “企业新媒体代运营”,专门帮中小企业做公众号、短视频。一年下来,他手里攒了十几个客户,后来被一家技术服务公司挖走,薪资直接涨了 80%。
还有个学生,不跟别人抢 “互联网大厂”,专门盯 “垂直领域小厂”—— 比如做宠物食品的公司、做户外装备的公司,这些公司竞争小,更看重 “你懂不懂这个领域”。他花了两个月研究户外装备的市场,面试的时候跟老板聊 “怎么用社群运营拉新”,三个月就拿到了 offer,现在已经是运营主管了。
说到底,职业规划不是 “追着光鲜的岗位跑”,是 “找到自己的优势赛道”。你孩子的 QS 前 50 硕士,不是没用,是没用到对的地方 —— 在需要 “国际视野”“跨文化沟通” 的岗位上,他的学历就是优势;但在需要 “踏实干活”“成本控制” 的岗位上,他的学历反而成了负担。
别再让孩子跟千万人挤 “名企独木桥” 了,也别再用 “300 万换不来一份工作” 折磨自己。现在的就业规则,早就不是 “学历越高越好”,而是 “适配度越高越好”。你孩子的光芒,不一定在那 1% 的名企里,可能在另外 99% 的、你没注意到的赛道上。
发布于:广东省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